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古典语言文字的密码探析——两则小古文阅读教

来源: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江苏省“联盟校”小学名校联盟主题论坛活动中,笔者听了两节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课: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陈德明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袁菲老

在江苏省“联盟校”小学名校联盟主题论坛活动中,笔者听了两节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课: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陈德明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袁菲老师执教的《长竿入城》。两位老师基于学情,启发诱导,以读促学,以读明理,以读促写。阅读中,学生在文言文的字里行间来回穿梭,尽情玩味,课堂均绽放异彩,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科学编制校本教材 小古文阅读教学既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是培养学生亲近祖国古典语言文字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小古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在教材没有安排小古文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做校本化、班本化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小古文自由阅读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这两节课使用的是苏教版语文教材。教材中没有专门安排小古文教学,教学内容均为教者自选。两位老师都是借班上课,课前与学生没有太多接触。学生的古文积淀有差异:一个班没有进行过古文的诵读训练;一个班自四年级下学期始语文老师就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诵读《小古文100篇》,至本次上课为止,学生已能熟背其中80篇。虽然学生学习古文的基础不一,但观察两节课的教学,课上学生表现都很踊跃,学生对浅显的古典语言文字还是易于理解接受的。这说明:尽管学情有别、积淀不等,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指导有方,在学生学习古文的“最近发展区”精耕细作,学生照样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古文的窗,通过指向写作的阅读,渗透濡染,把古典诗文的因子嵌入学生头脑,学生的思想会更深刻,遣词造句会更有韵味,同时,也为中学的古文教学作了铺垫。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小古文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师须视学情设定。凡学生已经明白或者通过努力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不教;凡学生理解上有歧义、有难度的地方,则要通过适切的方法让学生弄懂学透。综观这两节课,两位老师在教学内容上精心选择,或四两拨千斤,点石成金,或学生自主诵读领悟,或组织小组合作、共同研讨,集大家之智慧予以解决。这样的教学内容归纳起来有: 一是字词句的读音、意思。如陈德明老师在教学《杨氏之子》时,着重引导学生读准“为”字,掌握通假字“惠”(通“慧”),理解文中“甚”“诣”“示”“乃”“曰”“未”等字词的意思,理解短文的大意。袁菲老师在教学《长竿入城》时,着重引导学生读准“父”字,理解文中“老父”“之”“鲁”“俄”“圣人”“遂”等字词的意思,理解短文大意。 二是短文揭示的道理。教学《杨氏之子》一文,陈老师通过点拨,让学生明白了杨氏之子的聪慧体现在他“反应快、答得巧”。袁老师教学《长竿入城》,让学生在释疑解惑中明白了学会变通的重要性。 三是知识的迁移运用。学是为了用,用是为了更好地学。小古文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知识去创造、去表达至关重要。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在有一定知识输入的基础上,掘开一道向外输出的管道呢?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让学生当堂进行古文习作练习。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然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说与写。在现场练笔环节,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技巧,运用古代汉语,课堂上学生习作的反馈出人意料,不仅像模像样,而且古韵十足,不乏精彩之作。两节课做到了将教师的教,落实到了学生的学与用。 有效设计教学环节 小古文教学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结构,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才能契合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高效学习呢? 案例一:执教《杨氏之子》 教学伊始,陈老师就对学生提出背诵展示的要求:同学们,《小古文100篇》大家已经背了多少篇?谁来展示一下?听课老师随机抽点一篇,某生倒背如流。执教者相机激励:同学们,有小古文相伴,相信你们的童年就多了一份别样的乐趣。陈老师接着提问:大家认识我吧?怎么称呼?课堂上就叫——陈老师!有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陈氏之子”,怎么理解?学这位老先生自我介绍一下!这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杨氏之子,齐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发生什么事?杨氏之子几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呀!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小古文。(PPT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陈老师先是范读,然后出示小古文: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shèn)聪惠(huì),孔君平诣(yì)其父,父不在,乃(nǎi)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yuē):“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指名读,并提示:注意读准字音,做到抑扬顿挫。一生读完后,其余学生评价。指导“为”的读音(为何读“wèi”)。指名读,提出更高要求:读准确,读出古文的味道。再请两名学生读。男女生分别上台展示。老师适时评价:铿锵有力,字字饱满。在疏通字词障碍后,提出概括课文大意的要求:这篇小古文讲了杨氏之子的一件什么事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指名学生读合作小贴士:先各自用现代的话说说小古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理解。接着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哪一组来交流你们对小古文的理解?(组员都站起,每人说一句) 在小组争论不休的时候,老师相机点拨,突破难点——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老师点拨: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是一个字,杨梅当然是你家的果喽。在古代,姓氏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是不能随便拿来开玩笑的,可孔君平偏偏拿姓氏开玩笑。杨氏之子马上也用姓氏做文章:你姓孔,可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啊!如果没有不同意见,那我来考考你们!为什么杨氏之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过渡:现在,知道了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文中的词语?教师板书“惠”(慧),看注释,这个“惠”通——,这是个通假字,是古文里常见的文言现象。文章中是怎么写出杨氏之子的聪慧的?谁能概括地说说杨氏之子的聪慧表现在?(听得明,反应快,答得巧)古文是要配乐吟诵的,让我们一齐伴随音乐吟诵,品味杨氏之子的聪慧,品味小古文的韵味。在学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后,再提出背诵要求:这么聪慧的小男孩,这么有趣的故事,能背出来吗?试试看?再拓展延伸:这篇小古文出自哪儿?谁来介绍?然后让学生用小古文的形式仿写一位熟悉的同学,题目就是《X氏之子(女)》。 陶康淼君甚好学。上课辄记先生语,课后诸生嬉戏,唯君独坐于位,读书为务。放学至家,继学之。作业毕,乃预习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岂是吾智弗若与?非也。故曰:“天道酬勤。”——丁筱瑶 刘睿祺君十二岁,甚调皮。一日,众人皆离室做操,祺与吾未去。祺一手持书,一手持凳至门下,祺置书于门上一角,静观其变。俄顷,一同学至,书落其首,祺与吾皆大笑。——马杨九儿 秦嘉硕君甚聪惠。一日习作,其笔走龙蛇,彩毫纵横。写毕,交于先生,先生拍案叫绝。每试,辄冠其曹。吾等皆赞曰:“考神。” 如此聪惠,众皆羡之。——顾笑瑞 吾班仇震君甚善言,常言一二趣事,令人捧腹大笑。一日。吾瞥见仇君于座位之上手舞足蹈,众围观,乃近其身。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俄顷,铃响师至,围观者遂不舍而去。——徐钰桐 案例二:执教《长竿入城》 袁老师板书课题后,让学生齐读,并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出自古代的笑话集《笑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过来读读。出示文章《长竿入林》,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确、流畅。然后指名读,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提示“父”读音。教师范读,强调:听老师读,体会古文的特别感觉,除了正确流利,还要读出古文韵味。学生齐读课文后,就进入理解课文阶段:这篇课文围绕长竿来写,“长竿”什么意思?能找到几个长竿?教者鼓励学生:能找到一个长竿的是一般人,能找到几个长竿的是聪明人。学生找到四个长竿,明白“之”在文中也是代表长竿的意思。相机理解“鲁”(古代鲁国)、“俄”(一会儿)。随后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鲁国人老父)。 教者再提出主干问题:这两个人可笑之处在哪里呢?出示句子“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和城门图。同桌交流:这时老父心情怎样?带着这种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话。总结寓意:“执竿者”可笑在哪儿?(遇到事情不知变通)来看看老父,他说什么?鲁国人怎么做的?出示句子: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学生自读并相机理解:圣人(非常有学问的人)、遂(就,于是)、中截而入(从中间截断拿进城门去)。把这段话的意思讲给大家听。长竿截断失去了用处,老父的做法可笑在哪里呢?(自作聪明,好为人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后,齐读课文。教者接着出示《北人不识菱》,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先让学生猜猜题目的意思,出示菱角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什么是菱。出示并引导理解句子: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任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你想他当时怎样?(尴尬,难为情)事实是这样吗?继续看:其人自护其短,曰:“___。”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___。”小组讨论,补上所缺内容。先用现代语言回答,再试着用古文简略地写出来。学生各抒己见,各展其才。前一问题,学生的答案有“食菱壳有益于牙,亦十分美味”“吾食菱壳,不食其肉”“吾喜欢也,菱壳可入药”;后一问题,学生的答案有“北方土里有此物”“吾家树上长有此物”“吾家后园亦种矣”“吾家后庭曾栽植”。在学生学习运用古语回答后,教者出示原作北方大官回答的两句话:“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再以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概括了本文的主旨。最后推荐《笑林广记》。 结束语 将两位老师的教学流程稍作梳理,不难发现,这两节课的教学基本结构为:谈话揭题——感知初读——理解悟读——明旨品读——升华展读——吟读成诵——迁移巩固。这样的小古文教学按照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精心设计导学、导教系统;以兴趣为动力、习惯为保证、训练为主线、思维发展为核心、能读会写为目标。这种结构化教学模式有着内在的逻辑机理,是对小古文教学的深层次追问与理性回归。 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忠豪在一次评课中指出:“语文课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强调的是思想性、人文性,这当然也是语文课的属性,但是学习并应用语言文字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形成。语文课不应以教师解读为主,而应以学生实践为主。”这两节课明确表明:古典语言文字的运用,既不是束之高阁、可望不可及的“神圣之物”,也不是味同嚼蜡、无病呻吟的讨厌之物,它只有在读写训练中,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本文系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y)和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NTLX257)《“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小学语文寻根课堂的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xgcdxxb.cn/qikandaodu/2020/0807/352.html



上一篇:龙卷风的威力有多大
下一篇:优化双创教育 打造实践平台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投稿 |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版面费 |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